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缩短平均住院日纪实
//m.bahamastreasure.com2009-09-04 11:01:11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记者 张灿灿 通讯员 姚永玲
突破瓶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正在掀起一场效率革命,其核心就是通过采用新技术和优化诊疗流程,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
骨科患者李大爷就切身感受到了这种效率。在接受关节置换手术前,他以为这下怎么也得在医院躺半个多月,没想到,术后第二天就能进行功能锻炼,第七天就可以走着回家了。
在该院眼科中心,已经退休的张玉梅姐妹俩正在等待做白内障手术的父亲。90岁的父亲被送进日间手术室,此前姐妹俩从未听说过日间手术,这次才知道,原来在该院做白内障手术,当天手术,观察2个小时~4个小时,没有什么问题,当天就能出院。张玉梅感慨道,日间手术不仅省去了住院陪护的麻烦,还能节省不少医疗费用呢。
有专家戏称,别看平均住院日现在成了香饽饽,10年前,它还是个“人嫌狗烦”的指标。一要求缩短平均住院日,不少院长就面露难色,有的甚至直言,缩短平均住院日已经进入瓶颈期,很难再有所突破。
北医三院的平均住院日却一直呈明显下行趋势。2000年,该院的平均住院日是15.31天,2006年降至10.43天,比卫生部部属医疗机构均值低2.37天。他们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进一步挖掘潜力,优化流程,2008年降至8.78天,今年上半年又降至8.24天。经过近10年的稳步推进,该院的平均住院日之短已经在国内医疗界处于领先位置。
都说医院运行管理有十八般武艺,为什么近10年来,北医三院紧紧抓住平均住院日这个指标呢?该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刘晓光说,这也是被“逼”出来的。医院门诊量连续10多年位居北京市各大医院之首,可是该院家底薄,占地面积少,建筑又很破旧,大量病人住不进院苦苦等候。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腾挪转移”,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必须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该院院长陈仲强感慨地说,缩短平均住院日这个抓手“效果奇好”,不仅医疗服务效率大幅提高,也推动了学科发展。
靠技术进步做加法
陈仲强说,平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住院日是降不下来的。该院的做法首先是应用新技术,让平均住院日“”瘦得有科技含量。
就拿李大爷来说,术前,麻醉大夫在他股神经旁安装了一个容量为300毫升的麻醉泵,术后以5毫升/小时的速度持续给药,有效缓解了术后疼痛。李大爷术后第二天就能进行功能锻炼,康复效果远远好于未进行股神经置管的患者,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
在普外科,32名医生中有17名熟练掌握腔镜技术。一位75岁的肝癌患者,经腹腔镜手术后4天就出院了。胆囊结石手术应用腔镜技术后,平均住院日从6.1天下降到3.1天,住院费用也从10700元下降到7500元。已有60%的结肠癌手术使用腔镜技术,平均住院日从19天下降到14天,并发症从30%下降到不到10%。
骨科主任刘忠军说,上世纪90年代,骨科平均住院日是26天。因为脊柱外科病人多,大家认为是正常的。现在已经缩短到10天左右。颈椎手术是骨科常见手术,上世纪80年代,病人术后得躺3周,肯定“压床”。90年代后期,由于运用了内固定技术,病人躺一天就可以下床,自然加速了床位周转。骨科医生田耘说,十几年前他刚来医院那会儿,一天大概也就一台手术,现在每天四五台手术,很多外地来进修的医生都适应不了这种工作强度。
在陈仲强的管理理念中,学科发展远胜于规模扩张。在学科发展投入上,该院从来都不吝投入。自2005年开始,该院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学科关注疑难重症和目前临床的领先技术。他如数家珍:骨科近年完成了上颈椎肿瘤手术、严重后凸畸形的矫正手术,泌尿科广泛开展腹腔镜手术等,不仅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效率,也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
对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人才梯队建设。田耘说,医院没有技术垄断,对年轻人束缚少,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以独立完成常规的脊柱手术。年轻医生成长得快,感觉特别“有奔头”。三院是一群人干活,而不是一两个人干活,不仅效率高,科室发展后劲也很足。2004年全年骨科完成脊柱手术1457例,而2008年则增长至260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