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新闻专题>> 医改>> 正文

“医患利益共同体” 如何形成? 心的交流最重要

//m.bahamastreasure.com2009-12-14 09:32:30来源:全民健康网

  河南省“2009年‘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近日评出19名候选人,开始接受社会公众的公开投票。这些候选人的事迹都很感人,其中商丘永城市顺和乡农民李敬斋的事迹令笔者尤为感佩——

  19年前,李敬斋患上股骨头坏死症,广州中医药大学骨科教授袁浩主刀为他治病,偷偷替他垫付医药费,之后长期与他保持联系,悉心指导他保养康复。19年后,80多岁的袁浩教授和太太不幸中风,李敬斋和妻子专程从河南赶到广州,尽心尽力照顾袁教授夫妇。(12月12日《东方今报》)

  卫生部部长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医”和“患”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12月10日《人民日报》)。农民李敬斋和医学教授袁浩书写的这段医患佳话,堪称“医患利益共同体”的一个生动见证。

  由于医疗服务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的特殊服务,它既不同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部分医疗服务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也不同于商家提供的消费服务(故医疗服务纠纷一般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此医患关系不能简单地以社会政治契约、消费合同契约或物质利益来衡量,而更多地与医患双方的责任、信任以及对生命的尊重息息相关,更多地需要形成一种相互关照、互为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就像李敬斋和袁浩教授那样,19年前李敬斋是一个股骨头坏死重症患者,袁浩教授怀着一颗堪比父母的医者仁爱之心,既治病救人又无私助人;而19年之后,袁浩教授夫妇因中风生活不能自理,李敬斋夫妇怀着普通人知恩图报的朴素情怀,克服了家庭条件欠佳、年迈父母需要照顾等种种困难,毅然承担起照顾袁浩教授夫妇的责任。可以看到,在袁浩教授和李敬斋的人际关系链条中,袁浩教授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个既关照他人也需要他人关照的普通人,李敬斋也不只是一个急需救助的患者,同时也是一个能够关照他人的普通人。谁能说自己永远不需要他人的关照呢?谁又能说自己永远没有关照他人的能力和机会呢?

  把医患关系还原为一种“利益共同体”,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医患双方互相信任、互致善意的重要性。医疗资源稀缺、医疗体制的弊端固然不容否认,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改善医德医风和医患关系的外部环境,亦可谓迫在眉睫。但是,在大体相同的外部环境之下,在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之前,为推动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虽然医生并非都要像袁教授那样偷偷替患者垫付医疗费,患者也并非都要像李敬斋那样为医生付出全部的时间与精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先从自己做起,从医生对患者的一个善意的眼神、患者对医生的一声由衷的感谢做起。当然,作为具有医学知识和医疗决策权的专业人员,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往往占有主导性地位,所以要求医生对改善医患关系做出更多努力,“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和疑虑,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和技巧,减少医患双方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

  医生对患者心存善心,患者对医生心存感激,双方都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需要他人关照的人,也把自己当成和对方一样能够关照他人的人,于是双方都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与己,先施于人”。善心和感激既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的信任,更是人与人之间表达的善意,信任不断叠加,善意逐渐积累,一定有助于把医患关系建设成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医患双方纳入以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尊重合法权益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像李敬斋和袁浩教授那样的医患佳话来。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
    医改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简称。备受关注的《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经4月6日新华社发布。新医改共分六个部分,包括: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