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区康复困难不少
//m.bahamastreasure.com2009-08-24 17:22:35来源:全民健康网
焦志强说,不同的残疾人对康复有不同的需求,而且残疾人也有着自我实现的愿望。社区康复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康复,还体现在社会、职业、教育等方面。“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再往前延伸一点,就是‘大康复’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曾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社区康复的意见书,对社区康复做了如下解释: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其目的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及其亲友、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2008年10月,西城区残联与北京回龙观医院联手,在月坛街道开办了静心园。静心园由西城区残联提供经费、场地及人员,北京回龙观医院提供技术支撑。据北京回龙观医院社会工作科主任南振国介绍,静心园改变了以往精神残疾人住院治疗-回家-住院治疗的模式,为辖区内精神残疾人提供了一个集医疗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职业技能康复和文娱康复为一体的服务机构,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每周一到周五,北京回龙观医院每天都会以的形式,派一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或医生到静心园指导康复工作,和精神残疾人一起进行手工活动,并定期举办康复知识宣讲,与家属交流。“医生、家属、学员之间展开互动,在交流中让学员逐渐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处于稳定期的重度精神分裂症患者陈红也在静心园“上班”。陈红的年纪不大,穿着蓝色T恤及运动休闲中裤,坐在椅子上习惯性地用手支撑着椅面,看上去跟她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并无多大差别。2005年前她患上重度精神分裂,曾在一段时间内躺在床上不起,或者在家中吵闹。现在,月坛街道残联理事长黄尊一亲切地称呼她为“小助手”。
2005年,“小助手”开始被黄尊一带着在社区里做事,以前给残疾人家庭送宣教材料、登记反馈信息,现在还负责联系三里河一区卫生服务站的康复工作。提起未来的打算,陈红表示,她已经在上大专,学的是社区管理专业。“社区工作挽救了我,我也会在社区帮助更多的人。”
在静心园,同样穿着蓝色T恤的,是一群精神残疾人。习作坊内,26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小王正专心致志地捏着彩陶,他今天的作品是一座农家小院。他的母亲姚阿姨则在门口满怀欣慰地看着他。2009年1月,小王到静心园“上班”后,发生的变化让姚阿姨想都没想到。
“以前,为了三班倒照顾他,他的父亲把管理工作都辞了,可是他还天天赖在床上;现在,他每天7时就起床,回家后还特别自信。”姚阿姨说,“他也能看到其他学员的优点,别人有长处就提出要学习。”
专业人员短缺掣肘社区康复发展
黄永禧说,目前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效,1300万残疾人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但距我国8296万残疾人的需求差距甚大,任重道远。目前许多残疾人仍然不能或不愿意到社区进行康复。其主要原因是社区康复体系尚未普遍建立,特别是缺乏康复专业人员,或者是专业水平不高,尚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18个区(县)已全部开展社区康复工作,该市规划在2010年年底前设置3304个具有六位一体综合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现已建3188个),对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很大。黄永禧是北京康复医学会社区分会会长,负责组织北京市“社区卫生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这项工作始于2006年。他简单测算了一下,如果加上今年可能通过培训考核的人数,北京市总共约有1000人拿到上岗证。“如果按一个社区卫生站配备1名拿到上岗证的康复专业人员计算,巨大的康复专业人员数量缺口急需填补!”
另一个方面,我国的康复医学教育也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康复人员以康复治疗师为主,每年毕业的具备诊断资质的康复专科医师数量有限,且这部分人很难沉入社区开展康复服务。张金声举了个例子,北京某高校2005年毕业了39名康复专科医师,目前除一人还从事康复工作外,其余38人已经全部转行。
“当前的关键还在于对社区护士进行康复知识的培训。”张金声认为,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专门设立康复医师或康复治疗师的岗位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因为康复工作面对的人群毕竟有限,且社区卫生服务站也没有相应的人员编制。“社区护士掌握一定的基本医疗知识,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 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康复人才匮乏的问题。”
如今,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都有一名社区康复护士。这6名护士不仅都拿到了北京市“社区卫生康复专业技术人员”上岗证,而且还在黄永禧的牵线搭桥下,到北大医院接受过半年的康复专业免费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