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需求井喷大医院不堪重负 专家建议分级医疗
//m.bahamastreasure.com2010-01-04 10:30:52来源:全民健康网
设计日门诊10000人次、床位3000张的江苏省人民医院扩建工程近期奠基后,目前基建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扩建后的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4.8万平方米,是现有建筑规模的近3倍。至此,南京地区“重量级”的省市大医院全部进入“扩张”进行时,其中先行扩建的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等主体建筑已经封顶或即将竣工。诸多大医院“规模升级”,引起人们对一个现实问题的关注:大医院“扩张”,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吗?
病人需求“井喷”
大医院不堪重负
去年12月23日上午,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84岁的潘吉庆老人因脑梗正躺在病区走廊一张临时加床上挂水。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由于病区床位紧张,老爸住进来已经10天了,还没有等到正式床位,走廊上人来人往,“方便”、洗漱等都很不方便。记者看到,和老人一起住加床的还有好几位病人。该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各病区均处于爆满状态,床位每天使用率都在108%以上,还有不少积压的病人住不进来。门诊更是呈现“井喷”状态,当初设计的日门急诊量为3500~4000人次,现经常在10000人次左右,迫切需要扩容。
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病房,记者看到,走廊上加了12张临时病床,一直排到医生值班室门口。“我们已经在外面旅馆住七八天了,每天都来问哪天能住进来,可医生总是说还得等几天,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来自苏北滨海的患者李某向记者大倒苦水,12岁的女儿患先心病,前几天突然发作,通过熟人介绍到南京,没想到根本住不进医院。“一家三口住旅馆,每天要花费200多块。”李某无奈地说。该科主任王东进表示:“加床病人的安全、隐私、交叉感染等问题都难以控制,也容易引发医患纠纷。”
鼓楼医院副院长陈险峰说,医院门诊部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只能容纳2000人次,但现在每天的实际门诊量已达到8000余人次,实在是不堪重负。
南京市第一医院面临着同样的烦恼。“卫生部规定,医院加床不能超过10%,实际上根本做不到,病房常年加床在20%左右,特别是冬季呼吸科、心内科,核定的40张病床,其实都要住60-70号病人。”该院副院长冯丁说,病人“一床难求”,医院也很无奈。
规模虽然“翻番”
未必能解看病贵与难
据了解,目前南京地区正在“扩张”的大医院,规模普遍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还要拐个弯”。如省中医院扩建后,医疗用房面积将由现在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8万平方米,届时将成为全国中医系统一体化最大的医院。鼓楼医院扩建后,总建筑面积也将达到30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现有的鼓楼医院。
“大医院规模‘扩张’,对缓解目前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有很积极的意义。”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江苏省医院协会会长唐维新认为,目前大医院看病难主要是找专家特别是找名家看病难,扩建对放大优质医疗资源效应肯定会有好处。大医院扩建后,床位普遍有较大幅度增加,这对缓解病人“住院难”也会大有帮助。
“不过,大医院扩容对缓解百姓看病贵未必有什么好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唐维新分析说,大医院检查、用药、治疗档次相对较高,一般的小毛小病到大医院看肯定不会便宜。更主要的是,大医院由于补偿机制不健全,容易因为“过度医疗”而增加患者看病负担。目前,政府对大医院的投入没有多大改变,这意味着看病费用在大医院这个环节不可能降下来多少。
大医院“扩张”存不存在盲目的问题?据介绍,2007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即提出严格控制大医院发展规模,但对“大医院规模究竟多大比较合适”,业内迄今也没有一个明确说法。“不过,大医院规模‘扩张’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唐维新指出,目前许多病人首诊进大医院,使得大医院人满为患,将来社区首诊一旦形成气候,大医院门急诊量必然会下降,住院病人也会有所减少。对此,各大医院应该有清醒认识,既要有“近忧”,也要有远虑,以免将来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
“医院规模扩大了,床位增多了,可是如果人才跟不上,百姓检查、就诊、手术等待的时间就会更长,看病可能会更难。”南京一家三级大医院的负责人说,仪器设备有了钱就能买到,可人才特别是高级专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培养出来的。
还有院长认为,医院规模扩大后,如果各方面的管理跟不上,看病效率同样会受到影响。
缓解看病烦恼
出路还在“分级医疗”
大医院扩建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那么缓解看病烦恼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医院管理专家认为,关键是要按照医改方案确定的思路,实施“分级医疗”。
专家解释,所谓“分级医疗”,就是合理确定大小医院的分工,大医院主要解决危重疑难病症,一般的小毛小病、常见病、多发病则进社区,这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都会大有好处。唐维新等专家认为,目前在大医院就诊、住院的病人,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可以在社区解决。病人之所以爱往大医院跑,跟目前医保水平不高、报销政策不配套、社区医生看病水平总体不高及病人的就医习惯等有很密切的关系,而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有个过程。
“政府应该尽快改变卫生投入结构,重点向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倾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指出,目前财政对大医院“扩张”的投入力度,远远大于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如南京地区3家“顶级”省市大医院的扩建总投入预计达31亿元,其中约一半投入来自政府投入,相比之下财政投到社区医疗上的钱只能说是“小意思”。另有人士表示,目前政府对大医院、社区卫生机构的投入都不足,但相比较而言,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和建设,更有利于缓解看病难与贵。
南京市淮海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有华,对大医院“扩张”带来的冲击表示担忧。杨有华认为,大医院越来越“大”,小医院越来越“小”,可能会使吸引病人原本就处于弱势的社区医院“雪上加霜”,政府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分流病人,否则仅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很难打破困局。(蒋廷玉 仲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