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启动 各地陆续成立医管局
//m.bahamastreasure.com2009-11-18 09:24:26 来源:全民健康网
本报获悉,一个名为“医管局(中心)”的新机构,将在各地陆续成立,接管公立医院。
这是公立医院改革“管办分开”的一个举措。改革后,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管”,即履行全行业监管职能,“办”公立医院由新机构负责。此前“管办合一”的体制将成为历史。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在探索不同的“管办分离”模式,核心是医管局的归属问题。11月10日,成都市率先宣布组建医院管理局,与国资委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据悉,北京、黑龙江、河南等省市也打算设立类似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能。部分省卫生厅人士表示,具体方案将在国家发布公立医院改革文件后公布。
本报获悉,除了并入国资委,在卫生局下面直接设立医管局、独立成立事业单位管理全部公立医院,是目前地方已经出现的另外两种“管办分离”模式。
由于出资人模糊,政府多头管理公立医院、卫生部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这成为公立医院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制度障碍。
相关专家介绍说,这次改革,不管新机构是设在卫生局内还是卫生局外,出资人统一势在必行。11月10日,《成都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向社会公布。成都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军透露,医管局设立前期工作已经结束,并向市编办递交了相关材料。方案明确,各个区县设立医管分局,接管同级的公立医院。
此外,据悉,北京市也将设立医管局,该局级别低于卫生局半格,在卫生局内设立。黑龙江也在筹备设立医管中心,不过,目前并未进一步获得更多该机构设置的细节。
而像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就是以事业单位的身份管理上海市属的几十家医院。
医管局模式最早来自香港。1990年12月,香港医院管理局正式成立,接管38家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据介绍,这是一个独立机构,负责管理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同时,香港食物及卫生局负责制定香港的医疗政策,并监督医管局。香港医管局定性为事业单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各地的医管局只是卫生局权力的转移,那依然摆脱不了“管办合一”的嫌疑。
公立医院的多头管理,是本轮“管办分开”一个重要原因。以上海为例,各家医院分属不同部门,有卫生部、教育部直属医院,有二军医大附属医院,还有上海市级、区县级医院等等。医院立项要找发改委,拨款要找财政局,人事变动要找人事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管办分离”的医院产权制度改革。2004年,河南新乡就以医院管理公司为平台开展管办分开;2005年9月,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无锡医院管理中心相继成立。
“管办分开”以后,卫生部门、医管局(中心)、公立医院的权力将重新划分,权责进一步明晰。
目前,院长手上的权力包括,对固定资产处置权在一定额度下的由院长负责;医院工作人员出国审批权、退休专家的延聘权等在院长手里。
而设立医管局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收权,把院长的主要精力放到办好公立医院上,坚持公益性办医方向。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说,无论是上海申康,还是无锡医管中心,给我们启示是有人专门行使出资人职责了。他们在抓医院的预算管理、发展规划、院长的绩效考核、职业化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成绩应该肯定。
对于医管局收权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三甲医院院长介绍说,不好的是感觉自己多了一个“婆婆”,但这位院长依然认可了医管局这一新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