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资讯
  • 医院
热门推荐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频道>> 食品安全>> 正文

只要是软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

赵兵辉 曹斯 欧志葵 李兴丽 黄海霞 严维娜

//m.bahamastreasure.com2012-11-29 14:30:37来源:全民健康网

  酒鬼酒中被查出超标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是最重要的通用型增塑剂之一。邓小玲告诉南方日报记者,DEHP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等树脂的加工,还可用于化纤树脂、醋酸树脂及橡胶等高聚物的加工,也可用于造漆、染料、分散剂等,“作为主要的增塑剂,DEHP在PVC塑膜中的用量通常为30%到50%。”

  追根“塑”源

  保鲜膜、矿泉水瓶、橡胶、油漆、人造革、医疗用品、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只要是软的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

  国内陆续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一再印证邓小玲的观点——塑化剂广泛存在。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研究之一,莫过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所做的方便面调查。

  2010年10月,柳春红与同事从广州市各大型超市随机采购不同品牌和口味的56份方便面和25份方便米粉食品作为样品。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检出率均超过一半,论文被刊登在《食品科学》杂志上。

  柳春红在接受采访时解释,添加了这两种塑化剂的塑料,一般不能用来包装富脂类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容易从塑料中溶出,污染食品。

  不过,塑化剂的无处不在似乎有些不可避免。

  “我们平常经常接触的食品包装材料、保鲜膜、矿泉水瓶子、橡胶、油漆、人造革、医料用品、农用薄膜、包装材料、电缆……只要是软的塑料制品都会含有塑化剂。”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不是食品添加剂,不允许直接添加在食品中。但是,作为塑料制品中常用的增塑剂,可从塑料制品中迁移到环境或食品中,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在空气、水和食品中均可能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人体可通过环境、膳食和饮水等多种途径摄入这类物质。邓小玲提供了一份来自欧洲食品安全局食品专家委员会研究报告[The EFSA Journal (2005)243,1-20]表明,53%的叶子蔬菜、13%的根茎类蔬菜、12%的牛奶、10%的鱼会含有微量的DEHP。

  研究者将此称为“含量本底”,意思是“不是有意添加的,它在环境中存在,但量很少”。之所以会让环境抹上塑化剂的“底色”,邓小玲分析,这是个缓慢释放的过程,“比如废弃塑料,扔到环境中,一旦遇到高温、油脂或溶剂,就慢慢释放到环境中。”

  因此,人类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终生暴露于不同来源的塑化剂,再将其吸入体内。比如DEHP,一般人群主要经消化道摄入,职业人群则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医疗用品中的DEHP在病人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可随药品进入人体。此外,DEHP还可以通过胎盘和乳汁作用于子代。

  在部分研究者和行业人士看来,食品中的塑化剂污染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相关的科学研究甚至开始于20年前。2007年8月,在梳理了同行们大量研究成果之后,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在《首都公共卫生》上撰文指出,酞酸酯类化合物(塑化剂的学名)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中,已成为全球性的食品和环境有机污染物。他在5年前即呼吁要对这类化合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

  “塑”性难测

  一种检测试剂只能检测一种化工产品,而且也无法去预测哪种食品中可能会含有什么化工产品,这个问题是监管的大问题,也是世界的难题

  事实上,中国限制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时间并不短。1988年发布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助剂使用卫生标准》,有3种邻苯二甲酸酯被列为增塑剂,即DBP、DEHP、DIO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最大添加份额不得超过50%。那时还未认识到这3种增塑剂的危害,只对DIOP明示“不得长期用于接触油脂的制品”,至于何为“长期”,并未注解。

  此后考虑到塑化剂的危害性,国家对水和化妆品等塑化剂含量都制定了严格标准。如2007年发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指出,任何化妆品,均不得含有DEHP、DIBP、DBP。

  国际上对DEHP的使用也有明确规定。在美国,奶嘴、摇铃和咬圈含有DEHP,是坚决不被允许的。

  然而,由于塑化剂并非食品添加剂,它被认为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在食品里。因此,直到去年年中发生席卷全球的台湾塑化剂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国内和国际才对食品中所含塑化剂成分重视起来,不仅将塑化剂列入黑名单,还立即制定了食品中所含塑化剂的临时限量。

  2011年3月,在给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检测时,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检查员意外发现了一个异常讯号,在将其和各种物质的图谱一一比对后,她发现这个异常讯号其实是本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DEHP。接下来的消息更令人吃惊: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DEHP的浓度竟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浓度),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1.029ppm的标准。

  塑化剂的潘多拉盒子由此打开。随后的1个月内,台湾共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961种。在长期研究塑化剂的台湾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看来,“这是全球首例DEHP污染案例,污染规模亦为世界罕见,是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

  然而,塑化剂并未因此次事件的爆发而与人们“疏远”,反倒是渐行渐近,药品、儿童玩具、方便面、运动饮料等屡屡“中招”,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也不期而至。令公众疑惑的是,原本就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塑化剂,为何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漏网之鱼?

  “目前国家对食品中所含塑化剂含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连卫生部紧急下达的‘551号文’也是临时性的,既不是标准也不是法律,文件的持续性也不能预计。”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食品专家董金狮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

  董金狮表示,目前在我国食品检测的各种标准中,几乎没有塑化剂检测这一项,只有消费者送来委托检验或者政府下通告要求检测该项目时才会进行检验。“就酒鬼酒这事件来说,酒里的塑化剂是否超标,是否有法律规定不能超标,大家都没有一个标准。”

本文来源:全民健康网 编辑:wuya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网友关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