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软塑料制品都含有塑化剂
赵兵辉 曹斯 欧志葵 李兴丽 黄海霞 严维娜
//m.bahamastreasure.com2012-11-29 14:30:37来源:全民健康网
这一说法,得到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负责人的证实。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现行所有食品国家标准,包括白酒国家标准,对塑化剂指标确实没有硬性规定,因此在国家监督抽查、企业自检自查中,都没有将塑化剂纳入常规检测范围。
目前,我国对塑化剂含量规定的国家标准,主要监督抽查的是食品包材,比如对于装置食用油等油脂类食品包材中塑化剂含量管控严格,因为这些容器中塑化剂迁移的可能性较大、存在风险大。
“一种检测试剂只能检测一种化工产品,而且也无法去预测哪种食品中可能会含有什么化工产品,这个问题是监管的大问题,也是世界的难题,不仅仅是中国存在。”一位质检体系的人士说道。
“塑”毒乌云
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塑”毒乌云密布不散: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目前在学界得到公认的是,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最大伤害是影响生殖系统,尤其是男童。长期摄入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的研究团队曾与男科医院合作,对若干男性求诊者的血液做过检测,发现其中80%—90%有DEHP和DBP,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检出率。在厉曙光看来,不孕不育人群比例攀高,与广泛存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关。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孙璐西明确表示,塑化剂比三聚氰胺毒20倍。
塑化剂甚至还会毒害人类基因。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医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龙的研究团队发现,塑化剂会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而且被毒害之后,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对于塑化剂毒性的研究,过往主要集中于动物实验。以DEHP为例,动物实验发现,其急性毒性并不大,给大鼠腹腔注射2至7克DEHP才会致死,这个量大约与每天炒菜的盐量相当,是一个比较大的剂量。
但动物实验同时发现,DEHP存在许多潜在的性。在已发表的关于DEHP的毒性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主要是啮齿动物)、体外细胞实验或回顾人体暴露水平的调查方法,证明DEHP有类雌激素效应、肝毒性、肾毒性、可能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障碍、可能致癌。
事实上,早在2006年9月,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六届“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就曾明确提出,DEHP是致癌物质。
塑化剂对于健康的危害有相当广泛的动物实验数据,不过对于人体的健康风险,因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只能根据动物实验数据来估计。
按照惯例,目前各国可容忍的60公斤每日摄取量范围为1.2—8.4毫克,在这样的塑化剂含量标准内,人体会将其以尿液、粪便等形式代谢出体外。动物试验发现,绝大部分DEHP在24—48小时内会随着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48小时内停止摄入含有塑化剂的产品,体内DEHP浓度会快速下降。
科学松鼠会成员、食品工程学博士“云无心”指出,就此次白酒塑化剂风波而言,DEHP的最大残留量为1.5mg/kg,超过相关标准2倍的白酒中每升含4.5毫克,即每天喝1斤这样的酒也还在安全线内。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柳春红亦指出,按照当时的研究结论,每天吃20包方便面才可能存在暴露风险。
不过,目前塑化剂的风险评估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总量暴露评估”,即人们从不同食品中摄入的塑化剂总量不明,而目前最大的风险就在于这种“不知道”。
“对于风险的评估主要考虑毒性和暴露量两个因素。”在暨南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吴希阳看来,塑化剂对人产生危害的前提是长期、大量摄入,即使有毒性,你不接触它,或者接触的量在安全范围内,一般认为是没有危险的。"
吴希阳表示,去年台湾塑化剂事件之所以引起轰动,一方面是涉及范围广,生产者人为添加;另一方面是诸如饮料、食品、化妆品等,都是我们每天接触很多的东西,所以摄入量就很大,危害随之变大。
不过,也并非需要对所有的塑料制品都“敬而远之”。董金狮表示,不是所有的塑料制品都含塑化剂,一些塑料制品就是含塑化剂,也未必不安全。在塑料中,聚氯乙烯(PVC)所含的塑化剂最多。201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第9号令明确要求淘汰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PVC包装制品。符合国家标准GB9685-2008的食品包材,就基本没多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