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六十年健康档案:从缺医少药到私人医生
//m.bahamastreasure.com2009-08-31 10:13:57来源:全民健康网
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在大多数人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一方面通过解决温饱和改善营养,另一方面通过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人口(特别是婴儿)的死亡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均寿命。
1950年8月
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国内地逐步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并实施到1978年,但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1985年4月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份文件清楚写明,卫生工作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便民利民。
1997年
《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将卫生事业定性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2003年
突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此次疫情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巨大危机。而抗击非典斗争的最终胜利,证明在非典的冲击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和一系列经验及教训,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2004年
一份名为《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城市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口占44.8%,农村为79.1%。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等现实矛盾日渐突出。
2006年6月30日
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财政部、原人事部等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这标志着新一轮医改研究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2006年10月
中央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此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开始清晰。
2009年3月1日
陕西省神木县在全国率先尝试“全民免费医疗”,只要有神木户口,不管是农民还是城镇居民,生病住院所有费用报销90%左右。这一尝试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2009年4月6日
这一天,注定将成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众所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新医改方案从无到有,数易其稿,只因其是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权益的一项重大举措。它为了百姓不用贵药治好病,让百姓公平享有公共卫生的“阳光”。
2009年
甲型H1N1流感全球暴发,在“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防控原则下,截至8月21日15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297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2651例,没有因甲型H1N1流感所致的死亡病例。